對於黃河的印象,其實大多是來自書本以及電視

在這條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上

實在是有非常多的人、事、物的故事可以發現

這一隻隻圓鼓鼓的、造型奇特的東西出現在眼前

一時間眼睛為之一亮,說實話還蠻感到新鮮的

還記得上國中地理課時

講到河西走廊及河套地區時

老師曾經提過在這一帶地區的百姓

為了要渡過湍急的滾滾黃河

會使用一種便利的交通工具

就是眼前所看到的這個稱為羊皮筏子』的東西

 

 

據說製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羊剝皮技巧

通常是從羊頸部開口,慢慢將整張皮褪下來

這可是一點都不能劃破,不然就消風了~

將羊皮脫毛後,吹氣使皮胎膨脹

再灌入少量清油、食鹽和水

然後把皮胎的頭尾和四肢紮緊

經過晾曬過後的皮胎,顏色呈現黃褐透明

看上去就像個鼓鼓的圓筒

接著用麻繩,將堅硬的柳木條捆成一個方型的木框子

再橫向綁上數根木條作為骨架

把一隻隻已晾曬完成的羊皮胎紮在木條之下

羊皮筏子就製成了!

 

 

眼前的羊皮筏子都是用十三隻皮胎紮成的

採取前後各四隻、中間五隻的排列方式,綁紮成的小筏子

 

 

乾的筏子重約一、二十公斤,上面能坐五個人

據一旁的師傅說:從前最大的羊皮筏子有六百隻皮胎,能載重十五噸

因為沒親眼見到,無從得知是怎樣的景象

不過光想就覺得場面一定非常浩大、驚人

 

 

這樣的傳統水上交通運輸工具

流行於青海、甘肅、寧夏等地的黃河沿岸

去程順流而下的使用方式

回程時因為重量輕,一個人便可背負搬移

雖然時代進步了,但有些地方至今仍然還在使用

足見其魅力不減

 

 

我常常在想:現代所使用的橡皮艇

不管從造型以及功能性來看

與這個羊皮筏子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感

最初的發想,是不是從這個羊皮筏子而來的?

 

 

 

 

水車,也是黃河沿線常常可見的民生工具

台灣的早期也常常可以看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j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