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320.jpg

在雲南這片三江並流的區域當中旅遊

常常有種在印證國中地理課的感覺

說也奇怪!

雖然都已經是三、四十年前的往事了

但是對於那時地理老師所講到的內容

卻仍然是歷歷在目般的感覺

至今,我還是對那位老師感到佩服的是

在兩岸分踞的時代氛圍之下

能用非常精準的言詞

對於自己也未曾去到過的地方

講的好像不知已經去過多少次般的熟悉

IMG_2287.jpg

被外國人稱為“東方大峽谷”的怒江大峽谷

山川險峻、峰巒疊嶂、谷深壑長、岩壁陡削

江河縱橫、水流湍急、落差極大,難以行舟擺渡

自古以來居住在怒江大峽谷中

傈僳族、怒族、獨龍族和漢族

依靠溜索來往和運送物資

成為當地獨特形式的“橋”

IMG_2298.jpg

溜索是一種原始的渡河工具

中國古代稱為『橦』(音同)

明曹學佺撰《蜀中廣記》中所記

“度索尋橦之橋”,所講的就是溜索

原理就是用兩條或一條繩索

分別繫於河流兩岸的樹木或其他固定物上

一頭高,一頭低,形成高低傾斜落差溜向彼岸

過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瀾滄江流域一帶

多有使用溜索過渡的紀錄

在國外秘魯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

也運用溜索作為渡河工具

溜索不僅可以溜渡人

而且還可以溜渡貨物、牲畜等

124.gif

123.gif

這次來到了怒江邊

看到了這古老的渡河工具

就像多年前在蘭州的黃河邊

看到了羊皮筏般的讓人驚奇

說甚麼也一樣要實際的體驗、體驗

只是面對到這偌大且寬的江面

要坐上這似乎沒啥安全防護措施的滑輪組

說實話,一時間還真是需要些勇氣呢!

當陪同人員把大鐵勾掛上鋼索之後

只聽得他們交代把身體向後仰

這趟飛渡怒江的旅程就此展開

「說時遲,那時快」當腳離開地面往前蹬

從高處一路陡下還真是既緊張又暢快

全長大約780公尺的距離

竟然只花了短短的15秒鐘就到達了彼岸

坐完之後,還真是讓人有種意猶未竟的感覺!

IMG_2327.jpg

IMG_2328.jpg

近年來,一座座橋樑取代溜索

人們跨江過谷如履平地

隨著「溜索改橋」工程的全部完工

如今,溜索在怒江已基本「告退」

僅保留著一些用於遊客的旅遊體驗

這些最後的溜索

成為見證雲南三江並流大峽谷區交通變遷的「活化石」

IMG_2329.jpg

IMG_2287.jpg

這個景觀稱為「江中松」

在怒江西岸的江中一座岩石上

生長著一棵無法估算樹齡的雲南松

樹高約4米,雖然根部土壤和肥力較少

但也未見其乾枯和成長,保持四季常青

數百年來都傲立於怒江中的岩石之上

每年怒江江水上漲之際水位均到樹根上部

任憑風吹雨打都亭亭玉立於怒江之中

成為怒江大峽谷景區中的一道奇妙景觀

arrow
arrow

    alanj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