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朱翊鈞,是明朝開國以來的第十三代皇帝
年號萬曆,是明穆宗朱載垕的第三子
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年僅十歲的朱翊鈞登基,是為明神宗
其實即位之初世人並不稱他為神宗,“神宗”為其廟號
“廟號”通常是皇帝老子往生之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意思就是皇帝在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
據考證是起源于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
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
後面繼任有治國才能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神宗等
有時廟號的選字也蘊含了有褒貶之意
好的例如: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
一般平平的:文宗、武宗、神宗、英宗、玄宗、真宗
比較差的:紂王、幽王、光宗、熹宗、哀宗、思宗
眼前這個漢白玉石座上頭寫著”萬曆帝寶座”
座前各有一套黃色琉璃五供和一個青花大瓷缸
缸中原來盛滿長明燈燈油,供點長明燈用
後殿的棺床上停放著朱詡鈞和他兩個皇后的棺木
棺旁放著裝滿陪葬品的26個紅漆木箱
當然,這並非原來的,而是後來所複製的
因在開挖時,歷經了幾百年的木製棺槨
都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腐爛
這是中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
被考古學家打開的皇帝棺槨
明神宗朱翊鈞10歲就即位當皇帝,一直到他駕崩在位共計48年
一個10歲的孩子當然是無法治理這一龐大的國家機器
因此,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張居正
張居正是萬曆皇帝的老師,也是萬曆的第一任內閣首輔
在他輔政時期,實行了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使社會經濟產生了很大的進步發展,後世稱之為「萬曆中興」
但隨著新政的策劃與執行人張居正過世後
萬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明神宗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
就像是電視情節一般
之後他竟然長達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
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實在是荒唐到了極點
歷史學家黃仁宇寫了一本《萬曆十五年》
英文書名(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中譯:無關緊要的1587年
看似無關緊要、無重大動盪
但實際上可能卻是明朝發展至盡頭而步向滅亡的一年
地宮中又分為正殿、配殿、前殿,和地上建築完全一樣
內部全部用石所砌成,多為青石,面積為1195平方公尺
內部皆無樑柱支撐,門型為石拱門,相當高大
地宮中有7座4噸重的漢白玉石門,設計巧妙,開閉靈活
明朝人把地宮的墓牆稱為“金剛牆”
所謂“金剛牆”,就是地宮墳墓的外牆
通常古時盜墓者,當發現了“金剛牆”
就知道已經挖到了地宮了
能夠找到定陵,就是源於意外發現了這一塊帶有刻字的指路的小石碑
上面刻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