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走近這一棟簡牘博物館之時

看到這外觀十分前衛、新穎造型的建築物

再想到待會進去要看到的是距今約兩千年左右的歷史文物時

這樣新、舊強烈對比的衝突感在心中不斷的激盪著

據說這樣的設計型態是東漢三國時期的建築風格

我是看不大懂,不知您看的感覺如何?

 

 

一進入館內牆上巨大木牘上一行字直接映入眼簾

揭開了這趟參觀簡牘博物館的序幕

「弟子黃朝再拜,問起居,益陽字元寶」

依照書體來看是屬於漢代當時流行的隸書

一字之中,筆筆獨立,偶有相連而字字區別

捺及橫畫收筆多帶有八分波磔筆意

史籍稱隸書是秦始皇時程邈所造

說是程邈在獄中潛心改進文字

將當時通行的小篆筆畫加以減省整理,使趨簡易

以利獄吏使用,故稱隸書

 

 

 

 

 

 

這些是簡牘書冊的書寫工具,有毛筆、硯台、墨盒、刀、削

我們現在的書寫習慣是拿筆寫字,寫錯了就擦掉或是用立可白塗掉

而簡牘上的文字用毛筆沾墨書寫,寫錯了除了塗掉之外就是刮掉

刀在這裡並非是要用於刻字

它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錯誤的文字,把它刮掉削去

 

 

 

 

 

 

 

 

中國文字的演變從遠古的象形文字

當中還演變成為甲骨文字、金文、鐘鼎文、篆字….

這些主要是依照字體的形式最為分類

然而,文字的載體往往也成為文字名稱的來源

簡牘文字,就講的是它的載體

“簡”指的是經過修治的細竹條;較寬的木板、竹板,稱作“牘”

後人則將這些竹簡、木劄、木板、竹板等,合稱為“簡牘”

在當時,絲帛也是一種書寫的材料

但因為絲帛較貴,大多只用來抄寫重要的典籍和繪圖

絕大多數的典籍、日常大量流通的文書資料

都是以“簡牘”作為書寫的載體

簡牘,作為中國古代文字的載體,始於春秋戰國或更早

盛于秦漢、衰于魏晉,先後使用了三千餘年,因而留下了輝煌的文獻資料

成為中國文物寶庫中極為珍貴的寶藏

在紙張發明和推廣之前,簡牘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播和承載的重要工具

也正因如此,方得以保存了兩、三千年的歷史

 

 

 

 

這個造型裝飾特殊的物件稱為『人面紋方鼎』

人面紋方鼎,是商周時期的青銅鑄品,被定為中國國家一級文物

和絕大多數一般以饕餮、雲龍紋飾的鼎不同

這口鼎人面的形象極為奇異,給觀賞者一種望而生畏、冷豔怪誕的感覺

因為在歷史當中也沒留下相關的資料

無從正確地知道它的實際用途與來歷

但是,它實在是一件匠心獨運的青銅器精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anjih 的頭像
    alanjih

    我思故我在 Cogito ergo sum

    alanj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