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擊》(The 400 Blows)

台灣電影在80年代吹起了一波新浪潮,
成就了包含侯孝賢、楊德昌...這些影響深遠的大導演,
殊不知早在上世紀的50年代,在法國新浪潮的電影已鋪天蓋地席捲開來;
1958年楚浮這位法國新浪潮巨擘的作品《四百擊》(The 400 Blows)
被大家普遍認同是現代電影的經典傑作,
據說此片是導演按照他的少年時期的坎坷經歷,所拍攝的一部自傳電影,
這就讓我想到今年的奧斯卡當中,
史蒂芬史匹柏的《法貝爾曼》也是屬於這類性質的片子。
一部65年前的黑白影片至今看起來,
不管在掌握時空的節奏感,使用大量的長鏡頭、景深鏡頭的攝影方式,
以及靈活的移動攝影,尤其這部片最後的三分多鐘主角安坦逃走的畫面:
拍攝鏡頭一路隨著他跑到海灘,最後卻不知道接下來該何去何從,
影像收在他定格看向攝影機的一個畫面,
創造了引人遐想的開放式結局,更成了是電影史上的經典。
我相信你和我對這片名《四百擊》也同樣感到好奇,Why?
《四百擊》一詞源於法國諺語,
意指淘氣頑童要受到四百次打擊(或挫折、教訓)
才能消除災難,袪除惡魔,成為健康聽話的孩子,
這跟咱們傳統"不打不成器"的觀念,似乎是蠻match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anjih 的頭像
    alanjih

    我思故我在 Cogito ergo sum

    alanj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