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寫這一篇之時,我一直都以為它是在石家莊

沒想到正確來說,應該是在河北省正定縣境內

正定隆興寺位於距離石家莊15公里的正定縣城內

始建于隋朝,在當時稱為“龍藏寺”,唐朝改名為“龍興寺”

至宋朝時落成為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之後歷經多次修葺

直至清朝康熙年間,形成了東、中、西三路並舉的建築格局

規制日益完善,達到鼎盛時期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皇帝賜名為“隆興寺”沿用至今

 

 

在三路三孔石橋上所看到的小石獅

讓我感到是古樸可愛,仔細端詳後卻覺得是精攫有神

 

 

說也奇怪,站在隆興寺前

始終感到有點說不出的怪

後來才發現,隆興寺是沒有山門(大門)的一座廟宇

關於這點是有個典故,當地民間有所謂“寺大山門遠,山門在河南”的傳說:

「在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將尉遲恭監修大佛寺。當主體工程行將完工,只剩下山門未建時,尉遲恭接到唐王要斬秦瓊的消息。尉遲恭與秦瓊是生死之交的好朋友;聽到這個消息後,尉遲恭心急如火,哪還顧得上監修工程,立刻馳奔京城要解救秦瓊。由於尉遲恭行前未將山門的建造方案做出說明,施工的工匠們不敢擅自建造山門,便急忙去追趕尉遲恭請示。當追到河南的境內時,才追上尉遲恭。工匠們請示尉遲恭:“大佛寺的山門修在什麼地方?”尉遲恭是個頭腦簡單的武將,一見有人追來耽誤了他的行程,心中非常不快,就將馬鞭向地下一指,隨口答道:“就修在這裡吧!”說完,一揚馬鞭,急馳而去。工匠們沒法兒,只好遵命,在當地建造山門~~

 

 

天王殿門上高懸“敕建隆興寺”的金字牌匾,是康熙皇帝御賜親書

 

 

 

 

隆興寺主要建築都分佈於一條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

寺前迎門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經三路三孔石橋向北

依次是: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

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御書樓(遺址)、大悲閣、集慶閣(遺址)和彌陀殿等

在寺院圍牆外東北角,有一座龍泉井亭

寺院東側的方丈院、雨花堂、香性齋,是隆興寺的附屬建築

原為住持和尚與僧徒們居住的地方,現今已拆除了

 

 

隆興寺內有六樣精絕珍寶

就像摩尼殿北壁,明代嘉靖年間重塑的通壁懸塑

“五彩倒座觀音”就屬寺中一絕

之所以稱為“倒座”,是指觀世音菩薩不坐在大殿的正中央,而在後壁倒坐

表明觀世音菩薩不渡盡眾生,永不回頭的大慈大悲

姑且不論祂所代表的神格地位以及所肩負的神聖任務

我覺得這尊倒座觀音塑像的精采、絕妙之處,就是一掃宗教偶像的呆板作風

面容秀麗恬靜,姿態優雅端莊,是一副完全人格化了的儀表

塑像尺寸合理,線條流暢,造型細膩,生動逼真

大大拉近了與世俗凡人間的距離,形塑成世俗生活中一位完美的女性

所以,在這幾百年歷史當中,才會如此引起參觀者感情上的共鳴

民初大思想家魯迅先生,就曾大力讚譽其為“東方美神”

 

 

 

 

被古建築專家梁思成先生譽為世界古建築孤例的宋代建築摩尼殿

亦是隆興寺寺中六絕之二

 

 

從摩尼殿北門出來繼續前行,穿過一架小巧的木制牌坊

在甬道兩側各有一株壽齡一千六百餘年的槐樹

左邊那棵是龍槐,右邊則為鳳槐

 

 

 

 

這間樓稱作是轉輪藏閣(藏經樓)

閣內正中安置一座木製直徑七米、八角形的“轉輪藏”

什麼是“轉輪藏”?就是轉動的藏經櫥

有沒有看過藏傳佛教的轉經筒?

每當轉動一圈,就代表唸過一回筒中所藏之經文

只是這一座,也大的實在是出乎了我的意料之外

這是隆興寺寺中六絕之三

 

 

 

 

這尊大悲閣內的銅鑄千手觀音,被稱為"正定大菩薩"

全名稱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度達到22.28公尺

宋代時所鑄造,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青銅制藝術品

祂的42手臂分別執日、月、淨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

面部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

因為太高,所以要在斗室之中完整地把祂照下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是隆興寺寺中六絕之四

 

 

 

 

 

 

這是隆興寺最後一個殿「毗盧殿」——隆興寺六絕之六

據說這尊銅鑄的毗盧佛像,鑄于明朝,造型奇特,設計精巧

蓮座上刻有大小佛像1072尊,被稱為“千佛墩”

形成了“千佛繞毗盧”的奇妙格局,為海內絕無僅有的珍品

傳說這是皇上為供奉皇太后的生日禮物!

或許有人發現,中間為何跳過了六絕之五

先賣個關子,因為它在歷史上的重要性

再請待我容後單獨為它寫一篇格文

Coming So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j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