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黃河的印象,其實大多是來自書本以及電視
在這條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上
實在是有非常多的人、事、物的故事可以發現
這一隻隻圓鼓鼓的、造型奇特的東西出現在眼前
一時間眼睛為之一亮,說實話還蠻感到新鮮的
還記得上國中地理課時
講到河西走廊及河套地區時
老師曾經提過在這一帶地區的百姓
為了要渡過湍急的滾滾黃河
會使用一種便利的交通工具
就是眼前所看到的這個稱為『羊皮筏子』的東西
據說製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羊剝皮技巧
通常是從羊頸部開口,慢慢將整張皮褪下來
這可是一點都不能劃破,不然就消風了~
將羊皮脫毛後,吹氣使皮胎膨脹
再灌入少量清油、食鹽和水
然後把皮胎的頭尾和四肢紮緊
經過晾曬過後的皮胎,顏色呈現黃褐透明
看上去就像個鼓鼓的圓筒
接著用麻繩,將堅硬的柳木條捆成一個方型的木框子
再橫向綁上數根木條作為骨架
把一隻隻已晾曬完成的羊皮胎紮在木條之下
羊皮筏子就製成了!
眼前的羊皮筏子都是用十三隻皮胎紮成的
採取前後各四隻、中間五隻的排列方式,綁紮成的小筏子
乾的筏子重約一、二十公斤,上面能坐五個人
據一旁的師傅說:從前最大的羊皮筏子有六百隻皮胎,能載重十五噸
因為沒親眼見到,無從得知是怎樣的景象
不過光想就覺得場面一定非常浩大、驚人
這樣的傳統水上交通運輸工具
流行於青海、甘肅、寧夏等地的黃河沿岸
去程順流而下的使用方式
回程時因為重量輕,一個人便可背負搬移
雖然時代進步了,但有些地方至今仍然還在使用
足見其魅力不減
我常常在想:現代所使用的橡皮艇
不管從造型以及功能性來看
與這個羊皮筏子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感
最初的發想,是不是從這個羊皮筏子而來的?
水車,也是黃河沿線常常可見的民生工具
台灣的早期也常常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