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一個常出現在地理教科書上的地方名詞
也是一個常常以拉麵的姿態,出現在街頭餐館的扛棒上
記得在絲路開頭的第一篇『絲路的起點』,我寫的是西安
其實如果嚴格的說起來,蘭州才是真正踏上絲路征途的起點
歷經六百七十六公里的距離
從西安咸陽機場起飛,到蘭州中川機場降落
共花了一個小時又五分鐘的時間
在飛機即將降落之前,從飛機上俯瞰了一下這個中國的西北重鎮
哇!原來黃土高原就是長這個樣子的
從上往下望去,全境地表看起來都是堆壘著厚重黃土
因為久未逢甘霖,地表已些微呈現黃中泛白的現象
也因為年降雨量遠低於地表的水分蒸發量
在這一片廣袤的土地上,幾乎沒有甚麼植物
只有一些當地人民為使土地避免沙漠化
設置沙障與封育固沙,栽種耐旱植物擴大植被覆蓋率
人說「一方土養一方人」
心中忖思:這一方人的生活應該是艱苦的!
那我們就從蘭州中川國際機場外的銅奔馬
開始來認識這個城市吧!
步出蘭州中川機場之時
大夥兒的目光幾乎沒有不被在這個廣場上
造型絕美、充滿運動感的裝置藝術品所吸引
它的名字稱為『銅奔馬』
這是一件在1969年出土于甘肅武威
一座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中
高34.5公分、長41公分、寬10.1公分、重約7.15公斤
這件兩千年前製作的銅奔馬造型生動、鑄造精美、比例準確
四肢動勢符合馬的動作習性,奔馬昂首嘶鳴
舉足騰躍,呈現“對側步”姿態
右後方馬蹄踏在一隻飛翔中的燕子身上,因此又名《馬踏飛燕》
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整個重心,就落在這一點之上造成穩定性
使我不得不佩服昔日的能工巧匠超絕的工藝技術
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
帶給人們無限的想像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
《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而且是在漢朝那個年代,作為相馬的法度與標準
堪稱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中無與倫比的珍品
正因如此,中國國家旅遊局確定其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同時名列中國國家文物局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它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心想:這件『銅奔馬』若是早個30年出土的話
現今應該在咱們台北故宮就可以就近看到它了
何必大老遠跑到蘭州呢?呵呵~
(P.S 再度重申”釣魚台是我們的”!打倒日本軍國主義!)
名為“鎮遠橋”時期,是屬於一座季節性的浮橋
這是一座橫跨在黃河之上的鐵橋
說實話,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
我的目光焦點並不是那座橋,而是橋下的黃河
黃河,是一條孕育中國文化的母親河
距今5000年左右,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國農業文明已經形成
然而,北方遊牧民族也日漸強盛
北方草原文化的向南滲透和中原王朝的不斷向外擴展
加速了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融
伴隨著這一交融,馳騁在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
把中國與中亞、西亞等地的各個沙漠綠洲連接起來
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仲介者
中山橋,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一座跨黃河鐵橋
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橋身總長度:233.5公尺
位於蘭州城北的白塔山下,彩虹狀的鋼鐵橋身跨河而立
共歷時3年建成,將蘭州市城區南北相連
初期叫做“蘭州黃河鐵橋”,後來改為“中山橋”
是一座中、德合作興建的鋼製鐵橋
全部建橋材料都從德國運至蘭州
正因如此,造就了這座鐵橋的兩個不可思議之處
第一、修橋時,他們截取了部分杆件進行力學測試
測試結果顯示,100年前這些從德國進口的鋼材強度
竟然和現代使用的沒什麼兩樣
第二、他們打開杆件上的鐵鉚發現
鉚釘和杆件結合面光亮如新,沒有一點銹蝕
歷經一百多年的歷史,依然巍巍屹立於黃河之上
稱它為“天下黃河第一橋”,一點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