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一個常出現在地理教科書上的地方名詞

也是一個常常以拉麵的姿態,出現在街頭餐館的扛棒上

記得在絲路開頭的第一篇『絲路的起點』,我寫的是西安

其實如果嚴格的說起來,蘭州才是真正踏上絲路征途的起點

歷經六百七十六公里的距離

從西安咸陽機場起飛,到蘭州中川機場降落

共花了一個小時又五分鐘的時間

在飛機即將降落之前,從飛機上俯瞰了一下這個中國的西北重鎮

哇!原來黃土高原就是長這個樣子的

從上往下望去,全境地表看起來都是堆壘著厚重黃土

因為久未逢甘霖,地表已些微呈現黃中泛白的現象

也因為年降雨量遠低於地表的水分蒸發量

在這一片廣袤的土地上,幾乎沒有甚麼植物

只有一些當地人民為使土地避免沙漠化

設置沙障與封育固沙,栽種耐旱植物擴大植被覆蓋率

人說「一方土養一方人」

心中忖思:這一方人的生活應該是艱苦的!

那我們就從蘭州中川國際機場外的銅奔馬

開始來認識這個城市吧!

 

步出蘭州中川機場之時

大夥兒的目光幾乎沒有不被在這個廣場上

造型絕美、充滿運動感的裝置藝術品所吸引

它的名字稱為『銅奔馬』

這是一件在1969年出土于甘肅武威

一座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中

34.5公分、長41公分、寬10.1公分、重約7.15公斤

這件兩千年前製作的銅奔馬造型生動、鑄造精美、比例準確

四肢動勢符合馬的動作習性,奔馬昂首嘶鳴

舉足騰躍,呈現對側步姿態

右後方馬蹄踏在一隻飛翔中的燕子身上,因此又名《馬踏飛燕》

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整個重心,就落在這一點之上造成穩定性

使我不得不佩服昔日的能工巧匠超絕的工藝技術

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

帶給人們無限的想像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

《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而且是在漢朝那個年代,作為相馬的法度與標準

堪稱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中無與倫比的珍品

正因如此,中國國家旅遊局確定其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同時名列中國國家文物局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它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心想:這件『銅奔馬』若是早個30年出土的話

現今應該在咱們台北故宮就可以就近看到它了

何必大老遠跑到蘭州呢?呵呵~

P.S 再度重申釣魚台是我們的!打倒日本軍國主義!)

 

 

 

 

名為鎮遠橋時期,是屬於一座季節性的浮橋

 

 

 

這是一座橫跨在黃河之上的鐵橋

說實話,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

我的目光焦點並不是那座橋,而是橋下的黃河

黃河,是一條孕育中國文化的母親河

距今5000年左右,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國農業文明已經形成

然而,北方遊牧民族也日漸強盛

北方草原文化的向南滲透和中原王朝的不斷向外擴展

加速了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融

伴隨著這一交融,馳騁在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

把中國與中亞、西亞等地的各個沙漠綠洲連接起來

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仲介者

 

 

 

中山橋,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一座跨黃河鐵橋

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橋身總長度:233.5公尺

位於蘭州城北的白塔山下,彩虹狀的鋼鐵橋身跨河而立

共歷時3年建成,將蘭州市城區南北相連

初期叫做“蘭州黃河鐵橋”,後來改為“中山橋”

是一座中、德合作興建的鋼製鐵橋

全部建橋材料都從德國運至蘭州

正因如此,造就了這座鐵橋的兩個不可思議之處

第一、修橋時,他們截取了部分杆件進行力學測試

測試結果顯示,100年前這些從德國進口的鋼材強度

竟然和現代使用的沒什麼兩樣

第二、他們打開杆件上的鐵鉚發現

鉚釘和杆件結合面光亮如新,沒有一點銹蝕

歷經一百多年的歷史,依然巍巍屹立於黃河之上

稱它為“天下黃河第一橋”,一點也不為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j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