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大台北地區的朋友
相信對於陽明山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而喜歡接近大自然的人
不管是賞花、泡湯、健行抑或是登山練體能
陽明山是一處一定會去且要去的豐富寶地
之所以會用“寶地”用來形容他
實則因為在這片廣袤的區域當中
有太多值得我們親身造訪之處
進入了擎天崗後在一覽無遺的山岡之上
大多是由嶺頭喦土地公廟開始
這座土地公廟據說是2百多年前
由竹子山茶廠遷來此地
之所以取名嶺頭喦
(喦與巖同字,是岩石的古字)
是因為在廟的後方有一巨岩
門聯刻有「嶺高真福地,頭舉有神靈」
外頭大廟柱子上的對聯則是
「福被工商興大有,德培農士慶豐年」
相信在魚路古道暢旺的那個年代
這座土地公廟就是往來商旅的當然保護神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我稍微審視了一下所寫的格文當中
這些年到底我寫了多少與「陽明山」相關的
結果發現,還真是不少耶!
『拜訪春天』
『溫泉鄉的櫻花』
『竹湖海芋』
『櫻櫻美代子』
『櫻花林』
OMG!說真的我自己都感到有點誇張
怎麼有拿—麼多啊!
實在是讓我自己都感到難以置信
其中的『拜訪春天』這篇
算是對擎天崗有比較多著墨的
不過,進去看了一下
跟這次所要寫的,應該不會有太多的撞衫部分
那我就放心多了!呵呵…
擎天崗日治時期稱大嶺峠(音ㄎㄚˇ或ㄑㄧㄚˇ)
峠這個字我查了一下,可做兩種解釋:
1.古同「卡」。
2.和製漢字。山頂,山口,極點之意
(和製漢字:日人創造出來的漢字)
1934年日本人在此設立「大嶺峠牧場」
用以作為放牧牛隻的場域
範圍包括現今擎天崗、冷水坑、七股山一帶
目前擎天崗所看到的這片草原
主要由類地毯草及假柃木等組成
據說就是當初日本人所種的
每當陽明山地區進入了花季
假日期間,上山的交通因為交管之故
除了搭乘公車之外別無他法
相信應該是大部分朋友所遇上的共同困擾
但坐公車又感到似乎不是很方便
因此我這些年只要是假日上山
都習慣騎摩托車上去
好處就是省時又方便
多次來到擎天崗碰過各種的天候狀況
有太陽大到無處可躲的豔陽天
也有陰雨霏霏的淒風苦雨時
但是最喜歡的莫過就像眼前的這種畫面
當一陣陣山嵐隨風飄過
似乎將整個擎天崗
都籠罩在富有詩意的迷霧當中
一切的山景、牛隻、小徑
都在這片霧嵐當中若隱若現
此刻浮現在腦中的
好像都是屬於瓊瑤小說當中
一簾幽夢的浪漫情節一般
不信的話,你可以親身來體會一下
整個環形步道雖是高低起伏
但是整體難度來說是老少咸宜的
若是輕鬆的走走、拍拍、玩玩
全程約2.5公里的長度
莫約一個小時就可以繞完一圈
再加上沿途標示十分清楚
走起來毫不費心
真是一個會讓人走起來
感到十分幸福的步道來的
根據記載,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在金山的金包里社
和在士林的麻少翁社可能都在這裡獵過梅花鹿
魚路古道的前身也有可能是兩社的獵徑或聯絡通道
據說,早在清朝嘉慶年間(B.C.1760-1820)
這裡就已經有放牧牛隻的記錄了
後來,這裡曾經採過樟樹煉過樟腦,砍燒過薪碳材
也曾種過很多茶,大嶺上也建有一排茶寮
日治初期,擎天崗附近也有人代管牛隻的放牧行為
到了1934年,台北州在這裡設立大嶺峠州營牧場
牛隻最多時曾多達1700多頭,牛舍有四、五座
範圍東達磺嘴山,西至菜公坑山
包括了大尖後山、七星山、七股山、頂山等地
面積廣達1000甲
國民政府來台後
1952年在擎天崗設立陽明山牧場
每年4月至11月代管士林、北投
金山地區農戶的寄養牛隻
退輔會及農委會也曾介入經營或試種牧草
台北市改制後,於1974年歸台北市農會經營
後來,隨著農業的沒落、耕地減少
科技農具的發達,牛隻的數量就越來越少
如今,只剩下70幾頭了
----以上資料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