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是在若干年前的一次旅遊當中
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到了雲南麗江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茶馬古道」這個名稱
從那次之後,似乎始終就出現在我一次次
西藏、雲南、四川、貴州…的行程裡
似乎在中國的西南一隅
「茶馬古道」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沿著怒江溯源而上的這條S228公路的延伸線
正是一條從古時候一路流傳到現代的「茶馬古道」
堪稱為是一條活著的茶馬古道
開始於丙中洛,沿著怒江大峽谷一路北上
通往西藏林芝地區察隅縣察瓦龍鄉政府所在地紮那
全長達到70公里
70公里在平地騎歐托拜頂多一小時就到了
在現在看起來似乎沒甚麼
但是在古時單靠人力與獸力的時代
在這山高、谷深、水流又十分湍急的怒江地區
沒花上個幾天幾夜是到不了的
「茶馬古道」顧名思義和茶是脫離不了關係的
根據文獻記載,茶馬古道大約形成在西漢時期
主要的形成原因確實與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傳播
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另有一說,茶馬古道是古時中國軍隊對馬的需求
和西藏高原地區人民對茶的愛好
橫跨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及雅魯藏布江等四大流域
為中國西南地區各民族間互通有無
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
從11世紀時所形成的跨越青藏高原的貿易路線
並一直延續到1950年代為止
從這個角度穿越茶馬古道看向遠方的霧里村
有種看著遠方畫布般的不真實感
感覺更有種像是追尋桃花源般的神秘誘惑
不斷的呼喚著:快來吧~快來吧~
荒棄舊了的朝紅橋已被一旁的尼當大橋所取代
既然講到了「茶馬古道」就不得不提「馬幫」
「馬幫」,也有人稱之為「走馬幫」
就是按民間約定俗成的方式組織起來
一群趕馬人及其騾馬隊的稱呼
馬幫是大西南地區特有的一種交通運輸方式
它也是茶馬古道主要的運載手段
面對險惡而隨時變化的環境
生死與共特殊的生存方式
形成馬幫自己嚴格的組織和幫規
有自己幫內的習俗禁忌和行話
換言之,就是一種所謂的馬幫文化來的
因此馬幫儼然就是中國西南地區
茶馬古道上的主力部隊
當我們在河的對岸看到了「霧里」
大家心中始終存在一個疑問:
他們平時到底是從哪裡進出霧里呢?
看到了這些相片,相信答案即不言可喻
一條在山崖上開鑿的棧道貼著崖壁的路極窄
奔流的怒江就在棧道下翻騰
這一條從山壁上開鑿出來的原始土路
約寬一米、高二米,是現在保存得最好的一段
看起來像是咱們中橫公路的縮小版
就是進出霧里村的茶馬古道
這裡是秋那桶居民唯一的往返於外界的途徑
自然現代化也對當地人的生活起了些許變化
據說在這條小徑、棧道上
霧里村民還是會騎著摩托車進出的
不過說實話
回想起當天我們走的那一小段
有些地方還算是蠻狹窄的
走起來都有點感到剉剉的
真是很難想像摩托車要怎樣騎
據說每年都會有連人帶車栽進怒江裡的狀況發生
這一段峽谷稱為“那恰洛峽谷”
也有人管它叫“秋那桶峽谷”
這已經是來到了怒江大峽谷的上段
接近西藏的滇藏交界之處
由於山體雄渾、江流湍急加之人煙稀少
此段峽谷顯得異常幽深、異常神秘
只是或許因為我們到來的時間不太對
之所以這樣講是聽開車的師父說的
一般遊客都會在中午以前到這裡來
應該會有比較好的光線條件
現在這個時段到這裡來
除了聽到迴盪在峽谷當中隆隆的怒江水聲之外
眼前的壯麗景致似乎就如同師父說的
有點是打了折般的情形
這或許也是旅遊的一部分
雖然不是很滿意,但也是得接受啊!
後記:因為這一梯次幫友對那洽洛的反應普遍不佳
據說下梯次就已經被幫主給Cancel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