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人是一個“尚武”的漢族群體。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地戲」
「地戲」顧名思義就是以平地為舞臺圍場演出的戲劇
可別小看這屯堡地戲,它比京劇的歷史還早上好幾百年
可說是傳統中國戲劇的活化石,曾應邀遠赴法國和馬德里藝術節獻演
牆上所掛的,皆為表演地戲所用的『儺』ㄋㄨㄛˊ面具
地戲的起源於明代的軍儺,軍儺起源于宋代,而儺的歷史最早則可追溯到遠古的殷商時期
在那時儺是一種祭典,一種祈神佑福的方式
隨著歷史的變遷,軍儺這一種軍隊專司的儀典
逐漸演變成了今天屯堡人,娛神娛人的「地戲」
今天所上演的戲碼,是一齣三國時期著名的『三英戰呂布』
(P.S.可別問我甚麼是『三英戰呂布』,自己去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吧!)
你看的出來誰是呂布、關羽、劉備、張飛嗎?
地戲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唱和舞,伴奏用銅鑼、皮鼓等打擊樂器
演出的時候,演員頭戴“臉子”(面具),腰圍彩裙,腳穿布鞋,身背戰旗,持戈揚戟
在一鑼一鼓的伴奏下,隨著演員們跳著粗獷、原始、拙樸的舞步,挾雜高亢嘶啞的唱腔
雖然,我實在聽不明白,他們唱的是什麼?
但是,我似乎看到遠古戰爭的場面,正隨他們越來越快的腳步,熱烈的展開
居所都是沿用數百年的石蓋房子,而為防禦外敵,房子門口建得十分低矮
窗子也是袖珍版,取名叫「貓兒窗」,既可防盜又能透光
行經此地,正好捕捉到這個難得的畫面
相片中小娘娘、大娘娘以及老娘娘,老中青三代同時出現此巷弄當中
("小娘娘":指未婚少女,"大娘娘":已婚婦女,"老娘娘":老年人)
貴州人在過往較為艱困的歲月當中,常會把玉米碾碎參入飯中共同煮食,
藉以增加糧食的量,而現今卻成為一種「現代人的健康飲食法」
以現今的觀點看來,天龍屯堡是一處充滿軍事防禦功能的村寨
加之以五行八卦的佈陣方式,使敵人在進入村寨之後,馬上被其中的小街小巷
分散掉他們的力量,進而發揮徹底殲敵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