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開始著手寫登山相關步道開始
我知道有許多的朋友看著看著
都有點燃起了躍躍欲試的小衝動
但是又怕自己缺乏鍛鍊,可能會是個滷肉腳
跑了到外面萬一卡在半路不上不下
就像是小老鼠上燈台的故事上演一般,那不就糗大了!
像是這樣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想法我十分了解
因為我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
對於台北人來說,整個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範圍
其實就有如是一個超大型的後花園一樣
不管是要來此地踏青、賞花、泡湯、運動……等
這裡都可以說是上上之選
尤其早在日據時期此地就已經是大屯國立公園所在地
對此地的維護與規劃自然投入大量的人物力
1927年,臺灣日日新報舉辦民眾投票
選出「臺灣八景十二勝」,草山獲選為臺灣十二勝之一
日本人當時稱草山為「臺灣的箱根」
由此即可略窺當時的草山風華
當時的大屯國立公園勢力範圍
還包括淡水河對岸的觀音山
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取得臺灣
在1950年老蔣總統為紀念明代學者王陽明
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小觀音山一帶
原本稱之為草山的山區改名為陽明山
冷水坑菁山吊橋位在冷擎步道入口處
每個經過它的登山客幾乎都會停下腳步與它合影
這一座約50公尺的吊橋,橫跨冷水坑溪
紅色的橋柱、黑色的鋼索與褐色的橋板
矗立在一片青山綠水之間,顯得特別明顯耀眼
橋下有硫磺味的溪水就是內雙溪源頭支流之一
之前在向天山那一篇曾經PO過幾張滿山芒草的相片
當時認為芒草是因為當地的特殊天氣因素
才會造成了這樣的情形
但之後找到了一些文獻,進一步說明了為何會這樣
早在清領時期,官府憂慮賊寇可匿於林中竊取當地硫磺
因此想出了定期放火燒山以杜絕盜賊的辦法
因為這樣的原因,以至於整個山區樹都被燒掉了
故而只能長出像是五節芒這類的芒草
這樣的結局似乎推翻了之前的想像
這可說是更進一步提供了芒草的生長有力的證據
陽明山原名草山,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
小觀音山這一帶的群山,而非單指某座山峰
當然,若以這樣的概念來看陽明山的話
將近百年的國家公園發展過程
可以想見能夠讓人行走攀登的路線必定不少
像是冷苗步道、夢幻湖、七星山、涓絲瀑布、魚路古道
擎天崗和竹篙山…等步道,實在是路線眾多任君選擇
冷水坑到擎天崗這一段的冷擎步道
算是其中可親子同遊較簡易的一條
但雖簡單,路上的景觀、動植物林相生態
卻可是一點也沒有比較少
莫約經過4、50分鐘到達了著名的擎天崗大草原
而這裡也正是今天冷擎步道行的終點
一如往常地在這片大草原上不乏全家一同出遊的家庭
也有陷入熱戀、到此山盟海誓的情侶夥伴
當然也有眼前這擎天崗標誌性的“產物”-牛便便
我相信來過這兒的朋友,應該印象都會很深刻吧!
此番路途中有名的牛奶湖
因為事前功課沒做好給忽略掉了,實在可惜!
只好當作下一次來的補考項目
若您是不常運動或是登山的人
這條冷擎步道應該就是一條蠻適合的入門路線
從冷水坑遊客中心開始一路到擎天崗大草原
全長大概就是1.8 - 2公里,山勢坡度平均在6 - 8度間
若是從山下走到山上,單程應該4、50分鐘就可搞定
走來十分輕鬆愜意,不妨可以來嘗試看看!